電商高奏的凱歌背后,傳統百貨業的哀嚎一片,就連被稱為“亞洲百貨之王”的百盛集團,也不得不以轉型應對市場變化。
近日,百盛商業集團有限公司公告,公司間接全資附屬公司江西百盛中山城百貨有限公司收到南昌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發出的中標通知書,確認附屬公司按投標價約人民幣4200萬元(首年度)贏得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地鐵1號線八一館站上蓋物業的租賃競標。
這次看似是非主營業務的一場配角戲,卻是百盛向多元化零售業態轉型的真實寫照。近些年,百盛開始從單一的百貨公司,向同時擁有百貨、精品超市、餐飲、美妝店、城市奧萊等多元化業態的方向發展,嘗試往“時尚生活概念零售商”轉型。
然而,長江商報梳理其財報發現,百勝集團轉型也出現“陣痛”期。根據百盛集團截至2019年3月31日止一季度財報,報告期內百盛集團由盈轉虧,股東應占年內虧損約為11萬元。與此同時,同店銷售及商品銷售毛利率等多個指標不盡如人意。
為了扭虧止損,百盛集團7年時間里門店未增,還關了11家門店。然而,一位百貨從業人士認為,此舉治標不治本,如何擁抱互聯網,找到資金續金池,挖掘更強的盈利增長點才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銷售所得款項總額同比下降4.8%
百盛于1994年進駐中國零售業市場,并在北京復興門內大街開設首家百貨店,定位于中高檔消費群體。大約七八年前,還較為風光的時候,百盛在中國的34個城市擁有52家百貨店。彼時,公司營業超過40億元,歸母凈利潤超10億元。
然而,2012年電商崛大行其道,傳統的百貨商業模式不敵市場沖擊。百盛出現了上市以來的首度凈利下滑,凈利潤同比下滑24.24%至8.51億元。2012年到2015年,百盛集團凈利潤連年下降,2015年凈利潤甚至一度虧損1.86億元。
期間,百盛集團應對不暇,2016年甚至“賣子”謀生,通過出售其全資中國附屬公司的全部股權及相關股東債權的方式實現凈利潤1.47億元,扭虧為盈。
根據百盛商業集團有限公司宣布了其2017年度的全年顯示,2017年公司經營利潤8366萬元,與上年同期虧損2.01億元相比扭虧為盈增長2.86億元。而根據百盛集團發布2018年業績公告,報告期內母公司擁有人應占虧損為7928.3萬元,虧損同比縮小41.7%。
為了扭轉頹勢,在營收和凈利潤均大幅下滑的情況下,對于百盛而言,關店可能是最直接的止損方式。從2012年至今,百盛集團多次出現“關店”事件,截至2019年3月31日,該集團在中國30個城市運營管理41家百貨店、1家購物廣場、2家百盛優客城市廣場、超市、服飾及餐飲門店。
長江商報粗略算了下,號稱 “亞洲百貨之王”的百盛集團7年時間里,店鋪數量不增反減少了近11家門店。然而,卻仍然抵擋不了百盛集團下降態勢。
百盛集團表示,2018年銷售所得款項總額較去年同期下降4.8%至151.95億元(含增值稅),主要由于受2017年及2018年門店閉店以及宏觀經濟不景氣而導致的同店銷售下降所致。 共2頁 [1] [2] 下一頁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百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