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名股份是一家曾掛牌新三板的公司,雖然近年來營收和業績表現并不差,但就其財務真實性來看,報告期內的營收、采購、存貨相關數據卻是存在明顯的財務勾稽關系異常的,這種情況的存在,很可能成為其上市之路的“絆腳石”。
近日,以生產豆腐出名的浙江企業祖名股份發布了在深交所上市的招股書,作為曾在新三板掛牌近4年的公司,祖名股份的營收和業績在報告期內表現得非常亮麗,實現了持續增長。然而《紅周刊》記者仔細分析其招股說明書以及在新三板持牌時公布的財報資料,發現該公司不僅募投項目有疑,且報告期內的營收、采購、存貨相關數據也存在明顯的財務勾稽關系異常情況。
令人擔憂的提價空間
祖名股份招股書披露,公司產品種類不僅包括生鮮豆制品(如豆腐、千張、素雞),還包括大豆植物蛋白飲品(自立袋豆奶等)、休閑豆制品(休閑豆干等)以及其他種類(如腐乳、豆芽菜、面筋)等,看似產品線非常豐富,但實際上營收的“扛把子”主要還是以生鮮類豆制品和大豆植物蛋白飲料為主,近幾年占比分別在55%和20%以上。
翻看祖名股份近些年業績表現情況,可以發現其近幾年的凈利潤增速遠遠超過了營收增速(除2017年),2016年至2018年,祖名股份的營收分別實現8.5億元、8.6億元和9.4億元,增速達到6.23%、1.45%和8.85%,而同期歸母凈利潤卻分別為3703萬元、4149萬元和6394萬元,增速分別達到了53.46%、9.63%和54.12%。

對于凈利潤增速明顯高于營收增速的問題,祖名股份在招股書中表示:“發行人凈利潤水平同比增長大于營業收入的增長,主要原因是發行人產品毛利率較高,且綜合毛利率持續提升,營業收入的增長帶來凈利潤更大幅度的增長。”如此解釋說明,公司認為凈利潤增速遠超營收增速的原因是毛利率提升所致。根據招股書披露的數據,祖名股份2016年至2018年毛利率分別為32.17%、34.25%和37.52%,三年時間提升了5個百分點。
進一步分析祖名股份近幾年毛利率持續增長的主要原因,可發現這與其不斷提高各產品的銷售單價有較大關系。招股書披露,2017年和2018年,祖明股份的豆腐、千張和素雞、豆腐干等產品銷售單價每年均提高4%左右,植物蛋白飲料這兩年提價在1%左右。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提價不僅發生在原材料等成本上漲的情況下,即使在各原材料價格下降的2018年,祖明股份的各產品仍在提價中。招股說明書透露,2018年黃豆、自立袋、白糖、大豆油等主要原材料采購單價均出現下滑,其中最主要的原材料黃豆單價下滑了6%,由2017年的4元/千克降為3.76元/千克。
理論上,銷售單價的提升是有利于公司增加盈利空間的,但對于祖明股份這類單價本身就較低的食品公司來說,不斷提價是否影響其市場競爭力呢?而且,對于低端快消類食品來說,未來是否還有更高的提價空間也是不確定的事,畢竟其不具備稀缺性和奢侈屬性。
如此,也就意味著一旦產品未來提價空間走向盡頭,則祖名股份將要面臨兩個現實問題:一是原材料價格、人工成本的波動可能帶來的成本上漲影響,比如2017年主要原材料黃豆采購單價就增長了5.2%、白糖增長21%。而且,從前五大供應商來看,祖名股份目前大豆采購主要來自國內,在貿易戰很可能長期存在的情況下,國內大豆價格向上波動概率明顯偏大,這對祖名股份成本影響將較為明顯。
另一個問題是祖名股份的營收能否保持持續增長。要知道祖名股份是區域型食品公司,產品在浙江地區的銷售份額達60%以上,江浙滬整體合計更是占到95%左右。如此的高占比,意味著公司在江浙滬地區進一步增長空間有限,這需要公司向外地擴展,但能否走出去是存在一定不確定性的。更為重要的是,從其招股說明書的募投計劃來看,公司并沒有太多打算去開辟新市場,反而貌似繼續“重復昨日的故事”。招股書披露,祖名股份此次計劃募集4.27億元,其中3.61億元用于建設“年產8萬噸生鮮豆制品生產線技改項目”,6522萬元用于“豆制品研發與檢測中心提升項目”,從項目名稱來看,祖名股份的這次募資仍然將重點放在生產端上,并沒有將精力放在銷售渠道、宣傳推廣等終端拓展上。
在招股書中,祖名股份明確提到建設“生鮮豆制品生產線技改項目”的必要性,強調這“有利于提升公司產能,且目前公司已有產能已接近飽和,可大幅度提升公司生鮮豆制品的生產能力”。然而《紅周刊》記者發現,從其披露的產能利用率來看似乎與這一說法有些矛盾:2016年至2018年,公司生鮮豆制品的產能利用率分別為93.45%、84.86%和86.36%,三年時間里,產能利用率非但沒有趨于飽和,反而下滑了約7%,如此情況令人對3.6億元的技改項目的緊迫性產生疑問。
值得注意的是,這條生產線技改項目仍然在浙江,生鮮豆制品保質期較短,生產線與銷售地不宜距離過遠,如此情況意味著此次重金改造的生產線仍然服務于已趨于飽和的浙江市場,那么問題在于,若真的多生產出“8萬噸”生鮮豆制品,江浙滬地區市場能消化得了這么大產量嗎?
此外,還值得注意的是,在2017年,祖名股份剛剛投入大筆資金建設“豆芽菜”項目、“腐乳”項目,隨著這些項目的投產,公司的“存貨負擔”明顯增大。招股書披露,祖名股份2018年固定資產增加1.6億元,主要就是因為這兩個項目部分工程完工轉固,而因 “腐乳生產周期較長,使得在產品大幅增加”等原因,2016年至2018年,祖名股份存貨就一直攀升,分別達到4695萬元、5471萬元和7458萬元。其中,單2018年存貨就占到流動資產比例的24%。
存貨的持續增長,使得祖名股份面臨越來越大的償債壓力。2018年,公司資產負債率已達58%,而同行業上市公司平均值卻只有37%。2018年的短期借款為2.38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為1.13億元,同期貨幣資金卻只有1.13億元。按理來說,在這樣的情況下,祖名股份更應該加大力度去推廣銷售、消耗存貨,而不是將更多的資金沉淀到生產線這類“重型”固定資產中去,這對維持健康的資金鏈水平貌似不是一件好事。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公司近幾年毛利率都在增加,但2017年凈利潤增速卻明顯降低,僅為9.63%,與其他年份50%以上的增長率大有不同!都t周刊》記者查看2017年的營業成本和三費情況,發現均沒有太大波動,其中,營業成本同比增加僅為0.8%,三費都同比下滑,可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其歸母凈利潤增速卻突然降低了40個百分點,如此異常的變化實在是令人有些不解。
存“虛增收入”嫌疑
除了上述問題外,《紅周刊》記者核算祖名股份2017年和2018年的營收數據(見表1),發現其有虛增收入的嫌疑。
招股書披露,祖名股份2017年、2018年營業收入分別為8.63億元和9.39億元,其中,國內營收分別為8.57億元和9.32億元,若考慮到國內增值稅率17%的影響,則祖名股份2017年、2018年的含稅總營收大約為10.08億元和10.98億元。
同期,公司這兩年的“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分別為9.51億元和10.48億元,此外,2017年、2018年新增預收款分別為27.35萬元和112.82萬元,剔除同期與現金收入相關的預收款項影響,與2017年、2018年營收相關的現金流入了9.5億元和10.47億元。
共2頁 [1] [2] 下一頁
搜索更多: 祖名股份